English|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社会科学研究处
“黄河文化保护传承与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高端学术论坛
2022年08月15日 09:53    
汇报人:


主办单位河南大学文化产业与旅游管理学院

       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旅游研究基地

线上地址:腾讯会议(727 145 409)

线下地址:河南大学明伦校区综合楼南楼301会议室

会议议程:

一、开幕式(2022.8.15 8:00—9:00)

主持人:河南大学人文社科研究院院长桓占伟教授

08:00-08:10校领导致辞 河南大学党委副书记张宝明教授

08:10-09:00 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建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研究”课题组汇报项目进展情况 课题组首席专家、河南大学文化产业与旅游管理学院院长 程遂营教授

二、论坛一(2022.8.15 9:00—12:20)

主持人:河南大学文化产业与旅游管理学院院长程遂营教授

09:00-09:40戴学锋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国家文化公园,人的文化公园》

09:40-10:20 梁留科 洛阳师范学院校长

《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研究》

10:20-11:00肖洪根香港理工大学酒店与旅游业管理学院教授

《Revitalizing and preserving cultural heritage for sustainable and adaptive use》

《文化遗产保育活化:以永续性、适应性使用,实现

传承与保护》

11:00-11:40马 波青岛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

《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尺度关系》

11:40-12:20 黄松山 澳大利亚伊迪斯科文大学商法学院旅游研究中心教授

《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国际借鉴》

三、论坛二(2022.8.15 14:30—17:50)

主持人:河南大学文化产业与旅游管理学院副院长王东峰博士

14:30-15:10 梁学成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黄河流域文化价值挖掘与魅力展示的路径研究》

15:10-15:50 吴丽云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国文化和旅游产业研究院副教授

《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现状,问题及思考》

15:50-16:30 赵建吉 河南大学学报编辑部副主编、教授

《黄河流域生态经济文化协同发展格局、问题与对策》

16:30-17:10 张万静 宁夏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从遗产到资源——黄河河套地区农耕文明研究》

17:10-17:50 赵 楠 黄河设计院生态院副总工程师

《黄河国家文化公园规划建设思考》

四、论坛三(2022.8.16 8:00—12:00)

主持人:河南大学文化产业与旅游管理学院旅游管理系主任张野副教授

08:00-08:30 吴朋飞 《黄河文化形成与发展时期划分综述》

08:30-09:00 肖建勇 《关于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文旅融合路径的思考》

09:00-09:30 司艳宇 《国家公园管理体制解读及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管理模式建构探析》

09:30-10:00 凌文锋 《黄河文化研究的可视化分析》

10:00-10:30 张英俊《开封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10:30-11:00 朱 军 《公物法视角下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的主体地位与法治化运行》

11:00-11:30 自由发言

11:30-12:00 闭幕式暨会议总结 河南大学文化产业与旅游管理学院院长 程遂营教授

专家简介和汇报内容:

专家一:戴学锋“建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研究”社科重大项目子课题三课题组长,中国社科院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旅游与休闲研究室主任。从事旅游工作三十多年,从业经历横跨旅游产学研三个领域,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主持几十项省部级课题,主持澳门建设世界休闲中心等几十个省地市规划。担任文化和旅游部“十四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旅游改革发展委员会委员,国家5A级景区评审专家,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评定专家。是《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导则》起草者,《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验收标准(试行)》起草组组长。

汇报题目与内容简介:《国家文化公园,人的文化公园》主要强调人民属性。国家文化公园从表面上看,是对国外提出的“国家公园”概念体系的创新;从实质上看,则是着眼于解决中国文化问题和彰显国家文化形象,对中国特色“国家文化公园”体系的建构。国家文化公园要走高质量发展之路,一定要明确“国家”和“人民”两个维度。充分体现“以人民为中心”。国家文化公园要保障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多可进入的机会和更好的公共文化服务,依靠人民群众力量来规划、建设和管理,并把广大人民群众是否满意作为评判标准。例如,可动员社会力量投入建设资金、参与文化遗产守护认领、参与文化价值共创等。充分体现“以群众生活为重点”。国家文化公园不能脱离群众,要融入民族和社区,贴近群众的生活,体现“当代生活所散发的环境品质和人间烟火”。国家文化公园要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示中华文化,推动文化价值普及化、文化供给普惠化、公共休闲服务均等化、智慧旅游服务遍在化、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充实化,从而满足更多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专家二:梁留科全国政协委员、洛阳师范学院院长、民建河南省委主委、德国波恩大学访学并任高级访问学者、客座教授;河南大学教授、河南大学区域经济、自然地理专业博士生导师,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中国古都学会副会长,中国国土经济学会常务理事、国务院教育部第十次学位通讯评议专家等、《今日国土》副总编。曾任河南省科协副主席、开封市政协副主席。主要从事区域经济、土地科学与房地产、旅游地理、旅游开发规划等研究。在《地理研究》、《水土保持学报》、《The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Der Staedtebtag》、《Glueckauf》等国内外专业刊物上发表文章170余篇,其中德文2篇、英文3篇、波兰文1篇,2篇文章被俄罗斯杂志转载,1篇论文被日本杂志转载,3篇文章全文被中国人大复印材料所转载,部分论文被引用达100多次(从中国学术期刊网上搜索)。先后在科学出版社、地质出版社等出版著作12部(独著与合著),主持和参加国家级项目10余项(其中:自然科学基金课题3项,主持中德合作研究项目2项、中国科协项目3项、原国家教委项目1项、原国家土地管理局试点项目1项),主持省级项目70余项(包括省科技攻关项目2项、省国际合作项目1项。

汇报题目与内容简介:《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研究》把黄河流域打造成中华文化传承创新带离不开实施打造中华文化地标工程,根据中华文化的元体,打造不同时期的中华文化主地标工程,包括三江源、中华都城之源——二里头、黄河楼、黄河博物馆新馆等,构筑中华文化传承创新带,有效传播中华文化;同时,以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为抓手,在黄河流域分段打造全国黄河文化展示核心区,利用5G、VR等新技术增强旅游产品的可视化和趣味化,通过历史故事提高游客对厚重黄河文化的了解和感知,增强黄河文化的旅游体验性和吸引力;再次,以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为核心,建设中华文化自信标识带;另外,以国家文化遗产公园建设为中心,通过文化价值再造和文旅融合对优秀文化遗产资源进行深度挖掘和产品衍生,探索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新模式,形成全国文化遗产活化高地。

专家三肖洪根香港理工大学酒店与旅游业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旅游研究院第二届学术委员,国际社会学学会国际旅游研究委员会ISA-RC50(International Sociological Association-Research Committee 50 on International Tourism)第二副主席 (2010-2014);亚太旅游学会(APTA),旅行与旅游研究学会(TTRA)等专业学会会员。研究领域:知识社会学与科学共同体、旅游科学的理论与实践、旅游文化、文化旅游、旅游理论休闲、社会与文化。主要研究成果:近期的文章主要发表在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Journal of China Tourism Research, Journal of Hospitality and Tourism Research, Journal of Travel and Tourism Marketing,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Tourism Management等期刊。

汇报题目与内容简介:《Revitalizing and preserving cultural heritage for sustainable and adaptive use》《文化遗产保育活化:以永续性、适应性使用,实现传承与保护》重点是凝聚多方力量,构建“政府引导——社区参与——社会协同”的保护发展模式。政府引导阶段。明确历史文化街区的发展方向及文化特色,保证区域内原生文化内核的纯粹,并为未来的差异化发展留出空间。社区参与阶段。多方引导社区居民拓展参与方式,使其参与向游客提供餐饮、住宿等服务以及特产、工艺品零售,提供景区特色旅游交通服务等。社会协同阶段。积极引导街区资源进行深度开发,继续优化完善管理体制机制,指导监督开发商(旅游企业)经营行为,引导社区居民主动参与决策街区内公共事务。

专家四:马 波青岛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旅游研究院第二届学术委员,青岛大学旅游学院院长,山东省旅游专家委员会委员,获山东省中青年学术带头人、青岛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等荣誉称号。研究领域:旅游产业经济与政策、区域旅游、旅游文化学。主要研究成果:发表了《中国旅游业“潮涌现象”的预警与预防》等数十篇核心期刊论文, 参与国际合作项目“山东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山东省海滨度假旅游规划” ,主持教育部项目“青岛旅游产业空间优化研究”、山东省援藏项目“西藏日喀则地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并主持了“山东半岛葡萄酒旅游规划”、“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旅游业规划”等区域旅游规划项目。

汇报题目与内容简介:《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尺度关系》从公园建设的空间范围进行基本阐述。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范围不仅包括现状黄河流域的范围,还应包括历史时期黄河泛滥、水利及文化影响的黄淮海平原区域,特别是黄河夺淮南行故道及沿线地区。要突出特色文化特别是黄河水利文化。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要以深入挖掘黄河特色文化为基础,黄河水利文化是黄河文化中最能表征黄河不同于其他大河及流域自然及文化特点的部分,要作为重点来保护和展示。要科学把握黄河分段及流域分区的水利及其他文化特征。黄河上、中、下游所处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条件、河流水文水资源特征、水利主要矛盾及治水策略措施差异很大,流域不同区域的文化差异也很显著,客观准确把握这些差异特征,实现国家文化公园在主题概念上的整体性、文化体系和总体布局上的系统性与协调性,以及局部及重要节点上的文化多样性和区域特色三方面的有机协调,整体关联与区域差异相结合,统筹衔接公园的自然、文化、景观、设施四个层次的建设内容,是建设好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必要条件。要衔接协调好黄河国家文化公园与相关其他国家公园、国家文化公园的关系。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范围广阔,正在建设或将要建设的三江源、祁连山、黄河口等国家公园及大运河、长城、长征等国家文化公园与之有空间上的交叠关系。要与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结合、融合,实现动态提升和可持续发展。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要准确把握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大局中扮演的角色与特殊地位,理清文化保护工作与生态保护工作的关系与差异、有机整合与衔接两方面工作。

专家五:黄松山澳大利亚伊迪斯科文大学商法学院旅游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已发表120多篇英文学术期刊论文,三部英文学术专著,及众多的国际学术会议论文(conference proceeding papers) 及学术书的章节(book chapters)。其论文约有80%发表于高层次的SSCI国际学刊,如Tourism Management,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 Journal of Hospitality and Tourism Research,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ospitality 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 Cornell Hospitality Quarterly。

汇报题目与内容简介:《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国际借鉴》系统说明在国际上,国家公园体系日益完善:以日本、韩国为代表的亚洲综合管理型国家公园体系,以德国为代表的欧洲地方自治型国家公园体系,以加拿大为代表的美洲自上而下管理型国家公园体系,在管理体制、财政体制、文化遗产保护机制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在这些完整的国家公园体系中,文化型的国家公园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且和其他类型的国家公园在统一管理下有相同的管理体制、财政体制,为我国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及管理提供了宝贵经验。

专家六:梁学成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旅游管理系主任;西北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后,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博士;2013年在美国弗吉尼亚州奥多明(Old Dominion)大学访学,2009年至2011年在陕西省安康市旅游局担任副局长(挂职)。长期从事文化旅游、服务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先后在《中国软科学》、《旅游学刊》、《人文地理》、《生态经济》和《中国旅游报》等权威、核心期刊及重要报纸等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还有多篇国际学术会议论文被EI、ISTP检索和收录;参与编著教材及学术著作近10部,主持和参与国家级、省部级及其它各类课题等近30项。现担任主要社会兼职有:中国旅游协会理事、中国软科学研究会理事、陕西旅游协会教育分会副会长、陕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工作专家库首席专家、陕西省文化旅游名镇特聘专家委员、陕西省林业局文化旅游专家、陕西温泉旅游协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西北大学社科联委员会委员、曲江文化旅游研究院专家等。

汇报题目与内容简介:《黄河流域文化价值挖掘与魅力展示的路径研究》主要阐述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灵魂和根基,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其核心价值是黄河文化当代价值的重要源头,对新时代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引导性价值。深入挖掘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不仅可以实现厚古,同时还可以起到鉴今的作用,对提高新时代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有着重要的指导性价值,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文化参考。因此,我们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探索黄河文化时代价值传播路径,实现黄河文化更好地普及和发展,让黄河文化在新时代实现更广泛地传播和发展。

专家七:吴丽云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国文化和旅游产业研究院副教授、硕导、MTA/MBA、MIB导师。旅游新业态研究中心主任、国际信息技术与旅游联盟(IFITT)亚洲关系主任名山文化与自然教育分会副理事长。中国旅游报特约评论、中新经纬特约专家、《旅游休闲》杂志顾问、北京工商大学兼职硕导、泰山学院客座教授、怀来、润州等地产业发展顾问。主要研究领域:国家文化公园、旅游企业管理、产业融合、产业规划等。

汇报题目与内容简介:《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现状,问题及思考》就目标来说,是整合文物和文化资源,实现保护传承利用、文化教育、公共服务、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科学研究功能,形成具有特定开放空间的公共文化载体,集中打造中华文化标志。具体路径是建设四类主体功能区,分别是管控保护区、主题展示区、文旅融合区和传统利用区。建设方式是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分级管理、分段负责。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也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重点需解决“四个不确定”。即边界不确定、文化标志物不确定、建设资金不确定和责任主体不明确。亟需抓好“三个统筹、一个创新”,统筹空间边界和技术规范,统筹文物和文化资源,统筹资金来源和创新国家文化公园管理机制,实现可持续发展。

专家八:赵建吉河南大学学报编辑部副主编、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经济地理与区域发展,现为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教授。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中国博士后基金特别资助和面上资助、河南省社科基金、河南省软科学基金、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等省部级以上研究课题12项,在《地理研究》、《地理科学》、《经济地理》等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现为中国地理学会青年地理工作委员会委员,入选河南省青年文化英才、河南省优秀博士后、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等人才计划。积极参与社会服务,主持或参与河南省及地市委托的产业规划、园区规划、战略规划等课题10余项,多份成果被中原经济区国土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省工信委、发改委采纳。围绕“一带一路”、“中部崛起”、中原城市群与中原经济区建设等国家和河南省重大战略,在《河南日报·理论版》发表文章5篇。

汇报题目与内容简介:《黄河流域生态经济文化协同发展格局、问题与对策》梳理了黃河流域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现存的主要问题:下游宽河段治理对策同水沙条件不适应,水沙调控体系的主体构架尚未形成,中上游区域经济发展基础差、生态环境恶劣且水资源短缺。基于前人与现状黄河治理思路,提出黄河治理的对策:①宽河段治理采用“两道防线”与生态治河结合方案,即运用长距离高浓度管道输沙技术等手段,重构“二滩”农业集成、高滩移民建镇的功能空间,将依托高标准堤防的高滩解放出来;采用预制板桩组合坝结构高标准修建控导工程与防护堤,以加强第一道防线建设,发挥控制流路、束流输沙的作用,保障“二滩”设防流量下不遭受洪灾,将河势调整作为上中游水库调度运用的子目标,通过河道工程引导河势与提升输沙能力,实现宽滩区有效利用、中水河势稳定控制与特殊洪水行洪都适应的良性治理目标。②尽早修建古贤与黑山峡工程,构建黄河水沙调控体系的主体水库,通过全河水沙调控防灾促进流域生态建设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这事关人口集中贫困区、革命老区、少数民族聚集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事关西部经济振兴与国家生态、粮食、能源安全和社会稳定大局。③利用现代工程措施改变侵蚀基准面,把黄土高原水土严重流失区改造成错落有致的相对平原,辅以生物措施,大量拦减入黄泥沙量并持续发挥生态效益。④实施西线南水北调与藏水外调工程,解决黄河流域和华北地区水资源紧缺状况与生态环境严重退化的问题,为国家供水安全、能源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提供水资源保障,这(藏水济黄)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

专家九:张万静宁夏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宁夏历史研究院院长、办公室主任,研究领域:中国通史;中国民族与地方史志;中国古代史,发表论文20余篇。

汇报题目与内容简介:《从遗产到资源——黄河河套地区农耕文明研究》对适宜农业生产的生态环境资源进行研究,位于黄河中上游两岸的河套地区(西至贺兰山,东到呼和浩特东,北到狼山、大青山,南至鄂尔多斯高原)依托黄河带来的自然条件,从汉武帝设立郡县直至东汉初年的一百多年间,得到了大规模的开发,尤其体现在农业方面。这与汉政府的大一统思想及在北方边疆地区的开发政策息息相关,也是汉政府巩固北疆战略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汉代是中国成为农耕社会的重要转型期,同时将农业文明扩展到各个边疆地区,与游牧、狩猎采集文化相交融。河套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及宜耕宜牧的地理环境使其成为沟通汉匈交融的经济与文化廊道。在河套地区大规模发展农业,是中国历史上首次由政府发起的深入持久而全面地主导一个地区的经济进程,也是中央政府边境开发的典范之一。

专家十:赵 楠 黄河设计院生态院副总工程师。

汇报题目与内容简介:《黄河国家文化公园规划建设思考》详细解读了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各项要求。《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和《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实施方案》等规划方案的陆续推出,为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为此,精准理解黄河文化,深入探索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管理体制机制,迫在眉睫,任重道远。

专家十一:吴朋飞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教授,人文地理学硕士生导师,中国史博士生导师。中国黄河文明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专职研究员。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历史地理学博士。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环境地理学博士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访问学者。英国伯明翰大学(University of Birmingham)地理、地球与环境科学学院城市形态研究组访问学者。主要从事中国历史地理学、文化地理与遗产保护、历史地理信息化、黄河环境变迁研究。现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项,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及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多项。发表学术论文38篇,参编著作4部。

汇报题目与内容简介:《黄河文化形成与发展时期划分综述》分为五个阶段:1. 黄河文化的萌芽期,该阶段在时间上处于原始社会晚期,是黄河文化的萌芽阶段。黄河文化从磁山文化、裴李岗文化,经仰韶文化,再到龙山文化,这一阶段,虽然没有文字,社会分工也尚未形成,但文化活动已经产生。2. 黄河文化的形成期,此阶段在时间上大致涵盖夏、商、周三代,是黄河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文字的产生是该时期最重要的事件。由于文字的出现,文化开始作为社会生活的一个单独系统,从生产活动中独立出来。该时期,黄河文化的一些重要精神特质开始产生。3. 黄河文化的鼎盛期,从春秋战国时期到宋代,是黄河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黄河文化孕育出汉唐的政治开明、经济繁荣与文化兴盛,成为中华文明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4. 黄河文化的衰落期,从元至清是黄河文化的衰落期。这种衰落首先表现在政治、经济中心地位的丧失。5. 黄河文化的新生期,鸦片战争以后,伴随着资本主义军事、经济侵略而渗透进来的西方文化,第一次向黄河文化提出了严峻挑战。

专家十二:肖建勇博士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旅游研究基地副主任,河南文化旅游研究院副院长,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开封片区管委会副主任,河南大学文化产业与旅游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河南省景评员,全域旅游验收专家,多家文化旅游企业顾问。多年来致力深耕文化旅游领域,在文化旅游领域具有丰富的实战经验。主持或参与多个省市十四五文化旅游规划。目前,作为课题组主要成员,参与编制河南省“十四五”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规划等50项横向课题。

汇报题目与内容简介:《关于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文旅融合路径的思考》,以河南为例,对持续加大黄河文化保护承传弘扬力度,在文化与旅游融合方面不断探索新思想、新模式、新路径,取得了明显成效,旅游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河南黄河文化旅游融合的品牌形象不断深入人心的现状进行具体阐释。遵从生态优先,顺应融合理念,整合河南省黄河流域各类文化旅游资源,按照高质量发展和文旅融合核心示范区理念,从“安居、慢行、静食、闲购、研学”等角度着手,突出打造以华夏寻根、古都探访、红色教育、科学普及、乡村休闲、千里研学等为主题的文旅融合示范区,展现一个由多元素组合的黄河文化旅游标杆。河南黄河文旅文创产业高质量应重点打造产业融合建设项目。加强基础服务设施升级改造。建设特色旅游交通体系,对地域餐饮进行特色开发,对旅游住宿进行精准开发。重视旅游品牌打造与营销规划。、如持续提升“三座城、三百里、三千年”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谋划举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节事等活动,让文化+旅游成为走进河南、认识河南的标配。

专家十三:司艳宇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河南大学酒店管理系系主任、旅游管理实验室主任,为河南省导游资格考试评委专家库成员之一,多次获得河南大学教学质量竞赛奖励,参编著作5部,发表论文20余篇,参与各类项目近20项。

汇报题目与内容简介:《国家公园管理体制解读及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管理模式建构探析》着重强调了从管理体制机制和手段方法上也应有所变化,不能将黄河国家文化公园视作一个封闭的地理区域进行管理,而应该将其作为一个开放系统——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系统(Yellow River National Cultural ParkSystem,YRNCPS)来进行管理,在严格执行国家政策法律、行业规则的基础上,制定团体标准体系表及相关标准,统一标识标牌(包括VI手册等)、统一整体形象、统一基础设施和环境要求(如无障碍设施和环境等)、统一解说标准、统一服务标准、统一数据标准、统一业务培训等,对于不同业态的成员则实行分类指导,统筹协调。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是实现这一系列统一的基础和保障。在公开的官方网站和云平台上,开发包括(但不限于)以下系统:在线博物馆系统、公园解说系统、标志标识系统、数据管理系统、智慧旅游系统、公园营销系统等。

专家十四:凌文锋博士,河南大学文化产业与旅游管理学院旅游管理系副系主任,旅游管理专业(MTA)硕士导师,,参编著作16部,发表论文20余篇,参与各类项目近20项。

汇报题目与内容简介:《黄河文化研究的可视化分析》梳理黄河流域研究的发展脉络、把握其研究方向,对黄河流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对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具有较强的实践启示.检索黄河流域研究相关文献,运用CiteSpace可视化软件对我国黄河流域的研究机构以及研究内容等数据进行剖析,分析黄河流域研究的演进过程与发展趋势,结果发现:近年来黄河流域研究的文献数量呈现爆发式增长现象,且绝大部分高产研究者处于合作状态,但跨学科、跨领域、跨机构间的作者合作较少;在发文数量前九的机构中,分别涵盖了研究院所、企业与高校这三种不同性质的机构,这表明在黄河流域研究方面产学研各主体能够发挥合力作用;聚类分析发现,黄河流域研究的关键词主要集中于经济效益、高质量发展、气候变化、黄土高原等方面,且关键词时区演化图显示整个演进过程与国家的发展规划高度吻合;突现关键词研究表明,黄河流域的治理工作逐步实现从"被动治理"向"主动保护"转变,治理工作呈现精准化、针对化趋势,另外研究前沿中关键词"降水量"持续时间最长,表明降水量始终是黄河流域研究最核心的问题.

专家十五:张英俊开封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四级调研员、文都办副主任。

汇报题目与内容简介:《开封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实践与思考》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擘画的国家重大战略。要进一步发挥开封的区位优势,高站位、高起点谋划,高标准、高质量推进,以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为契机,深入研究黄河开封段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及发展脉络,大力实施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工程。要持续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讲好黄河故事、讲好开封故事,为打造特色鲜明、底蕴深厚的黄河文化精品,建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作出积极贡献,为推动黄河故道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聚智力、添助力、增合力,让黄河文化在新时代的开封熠熠生辉,展现新时代人民政协的新担当、新作为、新形象。

专家十六:朱 军法学博士,河南大学法学院讲师,研究领域:宪法学、基本权利、社会权,发表论文十余篇。

汇报题目与内容简介:《公物法视角下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的主体地位与法治化运行》具体阐释了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9月召开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提出了“注重保护和治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思路,强调要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协同推进大治理”。这一整体性思维应当成为黄河保护法治的根本性指导思想和制度设计基础,其法治价值体现在:首先是符合黄河保护的自然规律。其次是满足黄河保护立法承载的多样性功能。再次是改革黄河保护的管理体制。最后是发挥我国制度优势的法治保障。为黄河流域实现以预防为主的源头控制和保护优先的综合治理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