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发展研究院是由河南省人民政府研究室、河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与河南大学共建的省内首家高端智库型研究机构,也是“新型城镇化与中原经济区建设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的依托机构。自2009年10月成立以来,中原发展研究院在省委、省政府领导关怀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通过团队共同努力,围绕中原经济区、中原城市群、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试验区等重大战略问题深入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尤其是在航空经济、跨境电商等新经济形态研究方面走到了全国的前列。同时与诸多市县深入合作,完成了多项区域发展规划,为各级政府领导决策提供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为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2016年中原发展研究院顺利入选首批“中国智库索引”(CTTI)来源智库名单(2017—2018)。从2009年到现在,河南大学中原发展研究院通过搭建平台,整合高校的学术和人力资源,以“研究问题,服务社会”为基本理念,探索出一条智库建设与地区经济发展相结合的道路,获得了政府和学界的认可。
一、 智库定位,成效显著
中原发展研究院的创建可追溯至上世纪90年代。在90年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目标的确立,使中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进入到一个革命性变革的时代。河南大学经济学院的一批学者在河南大学的支持下成立了“改革发展研究院”,开始致力于中国经济与社会变革的现实研究,并积极为各级政府的改革出谋划策,主动承担起智库的工作。但是受制于时代的局限,“改革发展研究院”的建设并不太成功。高校旧的人事制度和旧的考核机制未能突破,使得“改革发展研究院”难以聚拢和利用到各级各类体制内外的研究人员。“改革发展研究院”培养的研究人才最后更多地还是回归至传统的教学和科研岗位。“改革发展研究院”的建设历程为而后的中原发展研究院的建设打下了基础,也培养了智库研究的人才。
2009年10月18日,中原发展研究院正式成立。研究院在成立之初,即秉承早年“改革发展研究院”的理想,以学术服务地方建设,服务政府政策为自己的目标——这正是与智库建设的目标相吻合。新成立的中原发展研究院由河南大学与河南省人民政府研究室、河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共同建设。成为河南省首家立足于高校的智库型研究机构。起步之时,国内的智库建设尚属探索阶段,中央亦未及强调智库建设在经济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中原发展研究院的建设尚缺乏国家和教育部的支持。但长期以来,以耿明斋教授为首的研究团队立足于河南,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己任,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地方经济建设的建言和献策工作中,为各级政府领导解决地方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提供决策依据和政策建议,颇受各级党委及政府的好评。因而,时任河南省省长的郭庚茂在前往河南大学视察途中,为中原发展研究院的成立揭牌,鼓励了新成立的中原发展研究院继续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及社会发展。2013年,河南大学申报的“新型城市化与中原经济区建设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获批,并以中原发展研究院为依托进行建设。这使得中原发展研究的智库建设更为前进一步。中原发展研究院明确定位发挥优势,自成立起,研究院提出或参与了河南省诸多重大战略的论证,首倡“郑汴一体化”,得到广泛认同,并正式实施;金融危机分析与应对系列报告受到省长好评;参与“三化协调发展”战略的制订;参与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试验区上升到国家战略的谋划;参与河南新型城镇化、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及大都市区、郑汴港核心区等战略布局的调研及方案论证。先后承接了郑东新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试验区、濮阳、开封市县(区),以及河南出版集团、濮阳大化等公司的专项规划和发展战略规划等一系列项目。完成《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模式创新研究》等系列研究报告;定期出版并呈送县级以上主要领导干部的《中原发展报告》和《智库要报》;连续编撰出版中原经济区系列发展报告7种共27册。
随着时间沉淀,中原发展研究院凭借着自身的努力,在中原大地逐渐形成和树立了河南省高端智库的影响力,社会反响越来越大,通过口碑效应牢牢树立了河南省高端智库的形象。
二、 明确方向,问题导向
中原发展研究院的定位非常明确,就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智库。中原发展研究院在智库建设过程中要实现三个目标。一是更具专业素养的智库。智库作用是辅助决策、服务社会需求和引导公众思想,其价值很大程度上体现在专业性。党政领导干部最缺的、最需要的是对需要决策问题专业性、系统性的深入分析。高校智库在决策咨询时不能像政府部门那样进行行政思维、行政行事,需要更多的专业实践、专业分析、专业表达,增加研究的深度,提出政府部门想不到的意见,表现社会公众不具备的能力,智库价值就体现出来了。二是更有实践能力的智库。高校智库的最大问题是缺乏实践性。智库职能作用决定了高校智库研究目的不是建立学科而是解决问题,解决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发展面临的国际问题、国内问题、社会问题、理论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围绕着问题导向,有时往往是多学科和多专业共同作战解决一个问题。智库人才必须是经过专门学习和培养,已经实现了专业化和学科化的人才,才能具备从事智库研究的基础条件。除此之外,智库人才还要谙熟国家政策和了解社会实际情况,还要具备过硬的科学实证研究方法和使用先进手段工具的能力,才能从事智库研究,解决具体问题。中原发展研究院需要改变以学科建设为导向的机构设置和研究职能,在建设新型智库过程中必须实现职能转型和工作转向,增强现有智库机构的研究指向性和精准化。 三是更有传播力的智库。高校智库建设一个很大的重要的问题是不重视传播力,大量有价值成果没有有效传播和发挥作用。互联网背景下如何提升智库成果的传播能力?智库建设必须破解这个问题。否则,既影响不了领导,也影响不了社会公众。中原发展研究院要研究移动端传播特点和规律,研究如何利用移动端传播和提升影响力;送给领导报的报告如何把握表述方式;怎么样主动策划议题,准确把握好社会思潮。研究不足是没有高质量成果,传播不足是成果不能发挥作用,所以,中原发展研究院要作更有传播力的智库。
三、 精练机构,壮大平台
借鉴国内外高端智库建设的经验,中原发展研究院确立了“小机构、大网络”的智库建设思路。“小机构”指中原发展研究院自身的规模不大,院内的工作人员是中原发展研究院的核心团队。核心团队人员一方面承担科学研究任务,另一方面也承担课题组团队的行政管理任务。“大网络”指中原发展研究院作为一个开放的科研平台,积极网罗各级各类人才,不求为我所有,但求为我所用。
中原发展研究院广泛吸纳其他相关学科专家和省内外优秀研究人才,搭建和打造具有全国水平的河南省高端智库平台。中原发展研究院专职人员缺乏,需要依托河南大学经济学院已经成熟的学科平台和人才资源,组建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人才团队,可以整合河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的学术队伍,形成具有联盟性质的研究共同体,按照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提前谋划,进行充分的先期研究和前期积累,前瞻性、及时性发布智库研究成果。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中原发展研究院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和学者加入到研究团队,同时,积极与各级政府和平台单位如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建立战略协同关系。在与政府相关机构建立深入联系的同时,中原发展研究院还要与中原信托、宇通集团、投资集团、中原证券、河南铁投、许继集团、航投等众多企业建立紧密的联系,广泛吸纳了政府相关部门、省内外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乃至企业界优秀研究人才,实现学术界、政府、企业多维度、多平台人才的引智整合,为中原发展研究院成为具有全国水平的智库打造了奠定了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
实现“小机构、大网络”的前提在于中原发展研究院具有相对独立的人事权。研究院以问题为导向设立项目,以项目引领建立团队。研究院根据要解决的问题定期(或临时)设立研究任务,并根据任务招募组建研究团队,根据研究团队的工作业绩提供绩效奖励。
中原发展研究院设置全职固定岗位、兼职双聘岗位、访问流动岗位等不同形式的工作岗位。其中全职固定岗位人员即为中原发展研究院的核心团队人员,包括同时兼任科研行政管理工作的研究骨干人员及少量的办公室行政管理人员。这一团队要长期跟踪河南省及中原经济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现状,长期从事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现实研究,构成 “小机构”的核心力量;中原发展研究院设置的兼职双聘岗位指与中原发展研究院有明确聘任合同,每年在中心工作3个月以上相应职位,包括中原发展研究院聘任的客座教授、研究生导师、顾问、访问学者、博士后等,他们构成 “大网络”的重要组织部分;中原发展研究院设置的访问流动岗位主要指在研究院进行短期工作、交流或学习人员,包括短期合作研究人员、高级访问学者、普通访问学者、联合培养学生等。其中短期合作研究人员指的是研究院通过设立研究课题或者接受委托课题而组建的课题组人员。这些课题组成员大部分来自于河南大学经济学院及河南大学其它院系,小部分来自于省内外及至国内外的其它研究人员。他们构成 “大网络”的基本构成部分。
小机构、大网络的智库建设思路可以有效地解决传统科研机构队伍臃肿、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的状况。中原发展研究院通过精练机构打造了一支集科研研究与科研管理能力于一身的研究团队。这支研究团队成为实现“小机构、大网络”建设思路的关键力量。如果核心团队缺乏科研能力,就不足以抓住研究问题的实质,无法分析现实问题的症结所在,也无从根据现实问题的症结所在设立具有政策意义的研究课题;如果核心团队缺乏管理能力,就不足组建具有效率的研究团队,就不足以管理分散在各个地方,具有不同人事隶属关系的团队成员,就不足以保证团队研究的工作进度。因此,核心团队的双重工作能力成为实现小机构、大网络的关键所在。中原发展研究院的核心需要在不断扩大的同时,团队要在现实问题研究过程中不断集积,大浪淘沙的过程中不断沉淀下来中坚力量。
四、 着眼现实、研究问题
中原发展研究院作为新型智库,要求研究者着眼现实,研究并解决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传统高校的经济学研究机构往往重学理而轻应用,重解释而轻建议,重文献而轻实践,将本应发挥重要作用的应用经济学变成了一系列解释经济现实的理论经济学。一些研究者甚至于满足从书本到书本,从黑板到黑板的经济学研究方法,现实社会的各种经济与社会数据仅仅成为支持理论的注脚,这与快速发展的经济及迅速变革的社会所要求的相去甚远。中原发展研究院的共建模式,在相当大程度上就是为了更好地实现“着眼现实、研究问题”这一宗旨。
共建的模式之一:形成一个位于中原发展研究院之上的理事会。理事会由共建单位领导及河南省内多个政府职能部门的领导以及河南省内诸多企业家组成。理事会汇集河南省内政府职能部门和企业界的精英人士,他们最为了解当前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实际情况,也最为明确各自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理事会主要负责制定研究院的战略方向和战略要求,使研究院的研究工作可以紧密地贴近现实问题的要求。理事会每年召开不少于1次会议,以审查中原发展研究院的工作完成情况,并根据项目完成情况和现实需求调整中原发展研究院的战略方向和战略要求,保证中原发展研究院的研究工作始终能够着眼现实、研究实际问题。
共建模式之二:中原发展研究院与省政府研究室、省发改委、省工信厅等省直机构建立长期的联络机制。指定专门工作人员负责日常的联系及交流,中原发展研究院通过这种机制及时地接受研究室和发改委的工作指导。研究室和发改委一方面将部分政策研究任务或调研任务(如河南省内各机构的债务融资风险水平调研任务)以委托课题的形式交由中原发展研究院进行研究和调研;另一方面也接受和审阅中原发展研究院主动提交的各类研究成果,并将有价值研究成果或调研结论纳入到相关的政策制订过程中,成为政策制订过程中有意义的借鉴。中原发展研究院定期将该时段内的研究成果编辑缩写为精华本,以定期的《中原发展报告》的形式呈送至上级各个部门。
共建模式之三:中原发展研究院还与一些地方政府签约,成为地方政府的签约智库,每年定期为地方政府提供政策咨询报告,为地方政府开展前瞻性、针对性、储备性政策研究,为地方政府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撑。同时,地方政府也派工作人员参加中原发展研究院的学术讨论及联席会议,以保证研究院充分理解地方政府的意图和要求。此外,中原发展研究院还会不定期地为地方政府官员开展形势分析、政策解读、理论研讨等活动,进一步加强与地方政府的关系。
五、 两腿走路、夯实基础
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往往拥有自己的政策研究部门,成为官方知库。而中原发展研究院不仅是智库,同时也是立足于高校的学术机构。作为第三方智库,中原发展研究院拥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即学术研究与政策研究相辅相成,两者均不偏废。做好政策研究的前提在于掌握现实状况,了解现实问题,同样也在于深挖理论逻辑。中原发展研究院在建设过程中通过采取两腿走路的策略,不断夯实政策研究的基础。
研究院的运作既坚持学术性,又坚持服务地方经济,实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新型智库对社会科学研究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研究具有前瞻性。政策研究往往要求很高的时效性,但是时效性的研究成果是否具有科学性往往是考验智库研究能力的重要标志。为了更好地保证时效性研究的科学性。中原发展研究院建立自设课题的制度。这些制度有:
其一、年度研究报告系列。组建动态衔接的课题组,每年完成关于中原经济区的多份年度报告,用以总结中原经济区各地级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竞争力、金融发展、城镇化发展、农业现代化发展等诸多方面的基本状态与新情况,掌握最新的形势变化。这类的基础性研究工作要成为中原发展研究院的拳头产品,也成为进行时效研究的基础。通过这些持续的基础性研究,使中原发展研究院在进行时效性的政策研究时可以做到有的放矢,切中肯綮。
其二、设立多项与中原经济区建设有关的自设专门课题。此类课题更多地倾向于某些重大战略问题的前瞻性和基础性的研究,向河南大学及其它高校和机构的研究者开放招标。课题的立项由中原发展研究院的学术委员会负责,项目的评审、优势鉴定和结项由学术委员会以单向匿名的方式进行,以保证课题研究的科学性。同时,这类课题的日常管理和进度管理由中原发展研究院学术秘书负责,定期进行进度汇报和考核,以保证课题保质保量地完成。
其三、中原发展研究院定期开展学术交流活动。不仅积极参与国内外的各种学术会议,同时每年也至少承办一次全国性的大型学术交流活动,汇集全国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河南省和开封市政府的领导和职能部门的专家,深入研讨相关的问题。
六、 培养人才、锤炼学生
智库建设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很难从传统的高等教育途径获得。理想的智库人才最好同时具有从事社会科学研究和政府职能部门任职的经历,才能有效地结合学术研究的能力与政策研究的经验。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区别的是,我国的人才很难在政府与智库型研究机构之间双向流动,长期存在一些诸如“官本位”一类的非正式制度与习惯使得学术专家与政府官员之间不存在“旋转门”机制。这要求中国的智库建设必须包含人才的自我培养机制。中原发展研究院的人才培养机制存在于多个层面:
其一,中原发展研究院的双聘岗位制度不仅是人才管理和机构运行的制度,它同时也是人才培养机制的一部分。双聘岗位制度所聘兼职研究人员既可以来自传统的学术研究机构,也可以来自曾经长期任职于政府部门的官员(在不违背党和政府有关规定的前提下)。双聘岗位通常并不是固定的长期职位,而是随着研究项目的开展,由项目负责人提请,由研究院招募的项目组成员。研究院和受聘研究人员的双向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市场机制。双聘岗位在研究院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带来各级各类不同的人才相互交流,成为复合型智库型人才干中学的一个重要手段。
其二,中原发展研究院与共建或签约的政府部门建立人员长期交流的机制。每年中原发展研究院争取安排至少一名核心团队成员以博士挂职锻炼的机会参与到地方政府的实际工作当中,在挂职单位长期工作。挂职人员在工作过程中积累的实践经验,以及原有的理论功底和储备,使中原发展研究院形成良好的人才培养机制,涌现出一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才,这些人员在理论与实践的双重锤炼中所形成的特有知识储备,为中原发展研究院在地方经济建设中发挥智库作用奠定良好的人才基础。在完善自身人才培养机制的同时,中原发展研究院也通过签约的形式接受政府部门的研究人员进入研究院参与科研活动、学术讨论、学术报告等;新聘的专职或兼职研究人员均可提出申请,由研究院安排研究人员与相关政府职能部门进行专项交流和信息沟通。
其三,继续评审“中原发展研究创新奖”。该奖项的宗旨是推动和鼓励更多青年学者积极投身河南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领域的应用和理论研究。目前已经举办过四届评选。通过创新奖的评选,大大激励青年研究者致力于服务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研究。
其四,中原发展研究院不仅是服务于地方政府的智库,同时也科研和教学机构。研究院在河南大学的支持下具有自主招收研究生的资格。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中原发展研究院克服传统高等教育的固有模式,一方面结合经济学院的优势教学资源使研究生得到完整的学术研究训练,另一方面也组织各年级研究生直接参与到研究院的实践调研及政策研究过程中。在研究生的培养上既注重学术标准,又注重实践能力,使之成为符合未来智库需要的复合型人才。例如,中原发展研究院组织的“百县千村万户调查及数据库建设项目”中,研究院的研究生作为十多个调整组的副组长,带领组内的本科生调查员深入到中原经济区各个村落,各个农户进行调研,得到全面的锻炼。
七、 注重传播、扩大影响
传统科研机构的重大弊端之一就在于许多研究成为学术圈子里孤芳自赏的成果,不能发挥实际的作用。而智库的研究成果最终要服务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研究成果若不能被广大社会受众所接受,无异于锦衣夜行。中原发展研究院在今后的建设过程中,同样需要注重形成广泛的影响力。
制作定期内部发行的《中原发展报告》,与河南社科联合作发布《中原智库研究》。《报告》和《研究》要内容简短,观点明确,代表中原发展研究院的主要观点,定期向兄弟智库及各级地方政府主动递送。
通过新书发布会、学术会议、论坛等形式向社会各界阐述自己的观点。注重利用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以及互联网等新媒体推价自己的研究成果,形成社会影响力。
通过新媒体和自媒体扩大影响,研究院建立自己的网站和微信公众号,并专人负责维护和更新。
中原发展研究院希望在未来的发展中:通过搭建平台,疏通渠道,将高校密集的学术资源引导到服务社会的轨道上来;透视中原,俯瞰天下,探索中原崛起和中国社会实现现代化转型的路径;研究问题,担当责任,为增进中原人民的福祉和实现民族振兴尽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