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社会科学研究处
中国特色经济地理学与区域可持续性转型发展学术论坛举行
2016年04月19日 00:00    暂无
汇报人:

2016年4月17-18日,“中国特色经济地理学与区域可持续性转型发展学术论坛”在我校举行。论坛由中国地理学会经济地理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地理学会黄河分会、国际区域研究协会中国分会联合主办,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环境与规划学院联合承办。我校副校长宋纯鹏出席论坛并致辞。来自全国及海外的百余名经济地理学者出席论坛。开幕式由我校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苗长虹主持。

参与开幕式的领导嘉宾有中国地理学会原副理事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地球科学部副主任宋长青研究员,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一处处长冷疏影研究员,中国地理学会经济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国际区域研究协会中国分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刘卫东研究员,中国地理学会黄河分会主任、我校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小建,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院长秦耀辰。

宋纯鹏在致辞中表示,河南大学地理学学科具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已经发展成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特色鲜明的传统性学科,孕育产生了一批优秀学者,在中国发展进入“新常态”背景下开展这次论坛恰逢其时,全面总结中国特色经济地理学学科建设的成绩,以及发展中的经验与不足,探讨新时期学科建设的主攻方向和重大任务以及中国特色经济地理学的理论创新与方法创新,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次论坛是在全球化深入推进、新一轮技术革命全面展开和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背景下召开的。论坛围绕中国特色经济地理学与区域可持续性转型发展这一讨论主题,分设了大会主题报告、青年学者论坛、作者读者编者对话、中国特色经济地理学研究范式主题讨论等多个环节,对中国经济地理学过去30年的发展、新时期中国特色经济地理学的主攻方向与核心任务进行了深入讨论。

大会主题报告中,与会专家分别从“地理学的尺度问题”(宋长青)、“我国人文-经济地理学30年发展”(冷疏影)、“中国特色经济地理学的建构”(李小建)、“创新集群研究30年”(王缉慈)、“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地理学研究”(刘卫东)、“尺度重构与经济全球化”(贺灿飞)、 “区域发展与中国模式演进”( Mick Dunford)、“创新经济地理学”(曾刚)、“中国崛起与权利空间的拓展”(杜德斌)、“国家级新区设置的区域效应”(金凤君)、“经济地理学研究范式转变”(苗长虹)、“城市空间结构的经济绩效”(孙斌栋)、“绿色金融”(张伟)、专业村集聚与农区发展”(乔家君)、“中国特色农业创新地理”(李二玲)等多个研究视角切入,结合自身多年研究实践,围绕全球化、创新发展、城市-区域可持续性转型、中国特色和研究范式转变等热点领域,深入讨论了“中国特色经济地理学”的发展成就、价值地位、理论基础及发展路径。

青年学者论坛吸引了众多青年学者和研究生的参与,围绕“可持续转型的治理挑战”(童昕)、“中国民间环境治理”(Angla Leggett)、“全球生产网络与后发地区的产业升级”(刘逸)、“中西部新型城镇化”(陈明星)、“中国风险投资的空间格局”(潘峰华) 、“金融产业集聚”(赵建吉)、“回归式产业转移”(周阳敏)、“中国区域金融发展差异”(彭宝玉)、“中国城市PM2.5时空格局”(胡志强)等主题交流了经济地理学的前沿问题,展现了青年学者勇于创新的精神风貌。

在“读者作者编者对话”环节,《地理学报》、《地理研究》、《地理科学》、《地理科学进展》、《经济地理》、《人文地理》和《Area Development and Policy》的期刊编辑与作者、读者进行了热烈的对话,探讨了中文和国际期刊论文发表、办刊模式、研究导向、如何吸引年轻人、如何提高中国学者的国际地位等热点话题。

论坛最后,学者们就“中国特色经济地理学研究范式”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认为中国经济地理学者具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中国崛起和中国模式为发展中国特色经济地理学、构建经济地理学研究的中国范式提供了历史机遇和实践基础,要在科学性、思想性、国际化、地方性、人才培养、科研训练等多方面入手,努力发展中国特色经济地理学,从战略上构建经济地理学研究的中国范式。

此次论坛是中国经济地理学界的一次盛会,老中青学者会聚一堂,为发展中国特色经济地理学、提升中国经济地理学的国际地位献计献策,将会对新时期中国经济地理学研究和学科建设发挥重要推动作用。此次论坛在我校举办,彰显了我校经济地理学科在全国的领先地位,对地理学河南省优势学科建设实现中原特色、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学科发展目标必将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