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社会科学研究处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研究”开题报告会举行
2016年03月29日 00:00    暂无
汇报人:

3月27日上午,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重大招标课题“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研究”开题报告会在我校金明校区行政楼152会议室举行。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主任李玉中、河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兼教育科学规划办主任郭国侠,校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赵国祥,校党委常委、副校长刘志军出席会议,教育科学学院相关负责人和部分师生与会。会议由我校社科处处长杨国安主持。

开题会聘请6位专家莅临指导:专家组组长由东北师范大学原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柳海民教授担任,专家组成员有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历史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王震中研究员,华中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杨汉麟教授,山东大学博士生导师曾振宇教授,厦门大学博士生导师张亚群教授,河南大学博士生导师刘志军教授。

赵国祥代表学校向各位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感谢。他指出,对于新时代的高校来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研究”这一课题顺应时代潮流,聚焦社会热点,有助于化解高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面的难题,这对我校来说是一种鞭策,也是一项挑战。该项课题的获得不仅对教育科学学院的学科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对河南大学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他表示,希望通过这一课题能给国家的有关政策提供一定的决策咨询,同时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起到促进作用。

李玉中在讲话中向课题组获批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重大招标课题表示祝贺。他说,本次课题研究过程必然充满艰辛,但成果必将是丰厚的,希望课题组成员不畏艰辛,详细论证,科学探索,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他也表示,省社科规划办会尽力支持课题的进行。

郭国侠也指出,该项国家重大课题的获批是河南省此类立项的一大突破,值得祝贺。该项课题的进一步深入研究需强调德育、修养与中华文化的结合,将中华传统文化在课题中充分展示,并应深入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内在联系,注重社会学的研究与报告。他也强调了我国高校加强通识教育、保护好传统文化本源、树立“君子之风”的现代价值,并建议将河南大学作为示范区,从实践中影响大学生言行,做到知行合一。

项目首席专家李申申教授就课题的团队构成、研究思路、意义价值、课题设计、研究内容与方法、组织分工与实施、主要突破和创新之处、研究进度与经费、预期成果等问题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汇报。

在认真听取开题汇报后,6位专家对开题报告依次进行了恳切地、深刻地点评。经过充分讨论,专家组给予课题高度肯定,认为课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课题研究体现了我国高校人才培育与国家政治社会发展的战略需要和迫切性;课题设计符合实际。研究内容全面,系统性强,重要问题突出,四个子课题之间的学理逻辑紧密,研究思路清晰,研究工作方案切实可行,具备良好的研究基础;项目团队的组成合理。首席专家李申申教授的治学态度、研究实力、研究能力和经验等,符合担当首席专家的要求。团队子课题负责人均为全国相关领域具有重要影响的专家学者,主要成员来自不同院校的相关专业,具有多学科背景和高校教书育人工作的丰富实践经验,代表性强;同时研究也拥有有效合作单位和众多支持单位,具有广泛的视野和开放性;项目经费分配合理,预算控制符合国家规定。同时,专家组就进一步加强理论问题的研究、做好实证性的调查研究和案例研究、完善长效机制构建等内容,提出了具体可行的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专家评议组一致同意通过开题报告。

柳海民教授进行了总结性发言。他指出,课题牢牢把握住了时代的发展步伐,具有很强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意义,希望课题组通过不懈探索为我们呈现出一项有意义、有价值的厚重研究成果。就课题的下一步发展,柳海民强调,课题组要预设课题研究结果的独到之处,建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河南大学试验点;进一步细化载体设计,依靠学术活动、理论活动和文本阅读等方式,多角度、多方面地设计课程;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足于教学队伍,制订操作手册,使课题推进更具可操作性、方向性和指导性。

杨国安对与会专家学者表示感谢,并表示学校和学院对该课题的研究提供全力支持,保证课题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