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社会科学研究处
“报刊史料与中国现当代文学”学术研讨会在我校召开
2017年08月10日 08:36    
汇报人:武建树

近日,河南大学文学院、河南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心与《汉语言文学研究》编辑部联合举办“报刊史料与中国现当代文学”学术研讨会,来自中山大学、首都师范大学、郑州大学的近30名专家学者齐聚古城开封,对话争鸣,高见迭出,气氛热烈。

近年来,文学报刊史料成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热点领域,文学报刊研究为学术界贡献了一大批研究成果,为整体推进和深化文学史研究创造了条件。本次会议采取“发表论文——专人评议——圆桌讨论”的方式,分近代文学研究、现代文学研究、当代文学研究三大主题展开讨论。

在近代文学研究方面,胡全章教授谈梁启超诗论与中国诗歌的古今之变,认为梁启超发起的诗界革命运动以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引领20世纪中国诗歌变革的历史走向,其诗论重心由功用论转到本质论。侯运华教授肯定了民国期刊《礼拜六》的文学史价值,它在建构文学场域、传播文学信息、呼应白话运动、凸显海派特征方面为鸳鸯蝴蝶派的形成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杨萌芽博士的发言探讨了郑孝胥与晚清“郑珍热”之间的关系,认为郑孝胥对巢经巢诗的阅读、接受和传播是晚清“郑珍热”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杨波博士则从近代刊载域外游记数量最多的《万国公报》办刊宗旨、文体选择、传播平台等方面谈域外游记的兴起与传播。

在现代文学研究方面,孟庆澍教授从史料《天义》出发,认为1907年周氏兄弟关系密切、互相影响,无论是阅读、写作还是思维,都有彼此在场的特征。刘涛教授以详实的史料考察了曹禺、张骏祥1947年8月的河南之行的时间、目的、行踪以及他们的演讲活动。张先飞教授在五四前期“新青年”派现代人道主义“共同信仰”形成考论发言中认为:“新青年派”倡导现代人道主义“真理”为世界大同与中国改造提出系统思想方案。1919年底《本志宣言》发布成为“新青年”派现代人道主义“共同信仰”形成标志。王鹏飞博士认为《小说月报》通过为通俗文学作家提供新平台、引入新文学作家和培植新人以及利用文学评论引导读者,促成了抗战时期上海通俗文学的兴起。李雪莲博士依据“静穆”说,析出朱光潜与鲁迅对希腊人文精神的不同择取,见出二者希腊观的严重分歧,以及分歧背后不同的历史观和文艺观。

相对于近代、现代文学研究,此次会议关于当代文学研究提交的论文数量以及参会学者人数最多。刘进才教授对文学豫军的“干将”阎连科小说的语言进行了一番探索。张东旭博士对当代河南作家创作局限进行了有力的揭示。沈红芳博士对女作家乔叶的小说从当代小城文学的视角切入,较为新颖。冯庆华博士认为70后作家徐则臣的小说传达了转型时期社会的感受和思考。李国平博士认为神秘主义是《秦腔》无法摆脱的宿命。李敏博士探讨90年代先锋小说在场的方式,对90年代先锋小说终结论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来自郑州大学的刘宏志博士、郑州轻工业学院的范阳阳老师、河南大学武新军教授、许昌学院赵牧博士、安阳师范学院郑鹏老师、信阳师范学院徐洪军老师相继做“革命话语”主题发言,并围绕“工人形象与国家想象”、“革命历史小说”等话题展开了激烈讨论。发言人和评议人还依次做了文本细读(刘军博士)、何其芳《红楼梦》研究意义(吕东亮博士)、“风筝通信”(李建立博士)、“重写文学史”再探讨(赵黎波教授)、当代中国转折时期新诗批评(梁小静博士)发言和评论。

本次会议在专家学者围绕“历史观”和“人民性”的圆桌讨论中落下帷幕。参会学者纷纷表示,河南大学文学院举办此次会议对推动学术文化交流、促进学术前沿深化起到了重要作用。相关院校表示明年承办相关议题会议,把本次会议良好的学术风气继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