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社会科学研究处
《团结报》围绕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 形成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
2020年11月16日 10:55    
汇报人:

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指出,“十四五”时期,必须把文化建设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重视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要围绕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把握文化产业发展特点规律和资源要素条件,促进形成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大流行使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以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为翻越“头上高山”注入强大信心、广泛凝聚闯关克难共识合力的任务尤其迫切。在此次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业态,围绕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促进形成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指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内容;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既指明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方向、目标任务和主要着力点,又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融入国民经济主战场、支撑区域协调发展大格局提供了根本遵循。

历史地看,重视文化建设对经济发展、区域协调的积极作用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丰富发展的必然结果。生产和消费具有“直接同一性”,其最重要的表现之一就是消费为生产和再生产创造出了“作为决定目的的东西”,即内化于精神生活和意识形态的思想观念及内在动机。以此为基点,溯源推动社会生产大循环得以实现的思想观念动力与内在精神动机,其源头必然是文化生产,这也正是以扩大文化消费激发社会总体消费潜力、用文化消费升级改善社会总体消费结构等言说的最深层理论依据。

现实地看,以繁荣文化经济释放区域发展新动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成果。2000年前的西汉时期,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就曾对各地在生产“中国人民所喜好”的“谣俗被服饮食奉生送死之具”方面的区域性分工现象进行过生动描述,发现了超越基本物质需求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对促成不同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主要生计方式的差异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即“耳目欲极声色之好,口欲穷刍豢之味,身安逸乐,而心夸矜执能之荣使。俗之渐民久矣,虽户说以眇论,终不能化。”对现代社会经济增长的主流研究也表明,以道德伦理、价值观、信念为主要表现的文化是本土化竞争优势的重要组成部分。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对以文化与经济交互融合激发区域社会发展新活力、创造区域经济发展新优势进行了持续深入的思考。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任务,推动出台了一系列发展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带的政策措施。原文化部制定实施了《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总体规划》,提出“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南水北调工程文化旅游产业带”构想,力图以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助推中西部相关地区的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部署围绕“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战略,加强重点文化产业带建设。2019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推动在大运河沿线8省(市)打造继古开今的璀璨文化带、山水秀丽的绿色生态带、享誉中外的缤纷旅游带,其主旨正是以文化为引领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当地社会和谐繁荣,为新时代区域创新融合协调发展提供示范样板。

河南作为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处在联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实施、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一带一路”文明互鉴与民心相通的枢纽地位,但发挥人文资源富集优势和巨大市场规模的比较优势,完善文化经济要素市场化配置、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积极效应却尚未充分显现。为构建高质量发展新动力源,必须着力提升河南文化产业、旅游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综合效益,激活释放文化和旅游领域的有效投资和潜在消费需求。建议争取中央和相关部委支持,在河南建设黄河生态文化带建设与双循环发展实验区。积极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在郑汴港核心引擎区腹地规划建设中华民族共有历史主地标和数字创意产业集群。加快形成文化贸易新优势,在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布局设立面向黄河流域九省(区)、辐射全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制造业生产性服务公共服务平台。

(作者刘涛,河南大学文化产业管理系主任、河南文化产业智库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