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社会科学研究处
“幽蓝绚丽——钧窑铜系青蓝釉艺术展”及研讨会在河南大学开幕
2020年12月23日 11:34    
汇报人:

undefined

2020年12月22日上午,由河南大学、河南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主办,禹州市人民政府与河南大学党委宣传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美术学院作为支持单位,河南大学中国陶瓷研究院和河南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中心承办,中原陶瓷文化研究院、禹州钧瓷文化博物馆承办的“钧窑铜系青蓝釉研讨会”暨“幽蓝绚丽——钧窑铜系青蓝釉艺术展”开幕式在美术学院举办。校党委书记卢克平,校党委常委、副校长谭贞,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监事长、河南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名誉会长张玉骉,禹州市委副书记陈涛、省内外专家学者及河南大学美术学院师生共60多人参加开幕式。开幕式由谭贞教授致辞。

卢克平向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孔相卿、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郭爱和颁发河南大学艺术硕士指导教师证书,并向《钧窑铜系青蓝釉》一书作者王洪伟、孔春生颁发2019年度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证书。河南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副会长、河南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蔡玉硕主持随后举办的“钧窑铜系青蓝釉”学术研讨会,与会专家学者高度评价铜系青蓝釉的工艺美术价值和学术价值,对于河南大学学者长期扎根陶瓷历史田野,提炼当代中国陶瓷工艺实践创造给予很高评价。

钧窑铜系青蓝釉:中国陶瓷史上划时代的工艺创造

钧窑铜系青蓝釉,是继钧窑铁系青蓝釉、钧窑铜红釉之后钧窑工艺乃至中国陶瓷科学的新创举,在更广阔的色彩体系上彰显钧釉“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意象美学风格。铜系青蓝釉承继了古典钧釉铜元素高温还原呈色的工艺传统,但较之铜红釉,铜系青蓝釉发青、发蓝、发绿,色彩饱满,幽蓝幽绿,厚重大气,视觉冲击力极强,予人一种安静沉稳、典雅高贵的审美愉悦感。近观铜系青蓝釉烧制的钧瓷器物,釉质、釉色颇具金属质感,青、蓝、绿色中交织铜红釉,釉色质感深沉幽雅,兼及铁锈斑、金斑、银斑、石锈斑、雀眼、蘑菇斑等,更能生发出非点斑工艺的自然虹彩。在松石蓝主色调之外还可以呈现出孔雀蓝、孔雀绿、宝石蓝的奇妙窑变釉色。钧瓷整体器物呈现出沉静幽雅、古朴浑厚的高贵质感。

铜系青蓝釉的研制成功,是以孔相卿先生为代表的当代中原陶瓷工匠对陶瓷文明史的一个伟大发明创造,将钧窑美学史乃至中国陶瓷美学史引领到一个崭新的时代高度。

钧窑铜系青蓝釉的成功研制,解决了世界陶瓷史上铜红釉、铜青铜绿釉同窑还原火烧造的科学难题,营造出更具覆盖性、更宽广的陶瓷色彩体系,是中国陶瓷史乃至世界陶瓷史上划时代的工艺技术创造。

平顶山学院陶瓷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孙晓岗教授认为,“铜系青蓝釉”的出现,开辟了钧瓷美学的新天地,为社会增添了更多的美的元素,是中原文化新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工艺美术行业协会监事长、河南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名誉会长张玉骉高度评价钧窑铜系青蓝釉的新成就,认为铜系青蓝釉创烧成功是孔相卿及其团队对钧瓷窑变现象发现、认识、实践的结晶,其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不可估量。

《钧窑铜系青蓝釉》:致力理论总结中原名匠当代陶瓷工艺新创造

历经近十年的跟踪调查访谈和田野实践,由我校美术学院教师王洪伟和孔春生合著的《钧窑铜系青蓝釉》一书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在海内外陶瓷界引起一定反响。2020年10月,《钧窑铜系青蓝釉》一书荣获2019年度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是当年度获得一等奖的唯一一项艺术学学科研究成果。《钧窑铜系青蓝釉》一书约55万字、300张器物彩图,系统展述了铜系青蓝釉的历史渊源、工艺基础和美学特质。全书除了导论,分为三编八章:一编两章,系统回顾创烧以降的铁系青蓝釉、铜红釉、神垕炉钧以及原产地计划经济时期的钧瓷工艺基础及其历史演化。二编两章集中记述钧瓷工艺窑变机理和意象美学风格的历史性考察。三编四章系统记述了铜系青蓝釉的起源、演化、美学特色和工艺基础,特别以器物视觉图像的形式系统展示了铜系青蓝釉的浑厚幽雅的色彩质感,显示铜系青蓝釉独树一帜美学体系。

《幽蓝绚丽——钧窑铜系青蓝釉艺术展》浓缩了《钧窑铜系青蓝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年版)一书的菁华,凡五十件铜系青蓝釉器物,集中展现了钧窑铜系青蓝釉之松石蓝、之宝石蓝、之虹彩、之金斑、之金绿、之青铜绿及其微观影像,呈现出铜系青蓝釉幽蓝幽绿、绚丽多彩的美学世界。

张玉骉评价说,王洪伟教授历经十多年的田野调查、身体力行的烧造实践和书斋式爬梳写作,终于在2019年9月《钧窑铜系青蓝釉》一书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标志着铜系青蓝釉上升到一个理论高度。

河南大学致力打造中国陶瓷学术研究高地

谭贞指出,自2009年入职河南大学以来,王洪伟和他的学术团队一直致力于中原历史名窑及其现代转型的跨学科综合性研究,先后提出了“钧窑学”“中原陶瓷学”的学术构想和研究思路,一方面深挖钧窑、汝窑、官窑、三彩等中原历史名窑及其现代转型实践成果;另一方面学以致用,其系列学术研究成果反过来又成为中原历史名窑现代转型实践的理论动力,相得益彰,互相成就。特别是今年初王洪伟教授的《钧窑通史》获得教育部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在学术界产生巨大反响;2017年以来,王洪伟提出的“钧窑学”学科理论方法体系受到省委书记王国生同志的高度评价,河南大学加强了与禹州市人民政府的战略合作,强化校地合作,联合组建“钧窑学与华夏文明协同创新平台”,提出共建“中国钧窑学研究院”和“钧瓷研究院”,推动禹州钧瓷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为将禹州打造成为国际陶瓷艺术圣地给予巨大的学术理论支持,展现了我校科研工作者刻苦钻研的学术精神和学术创新能力。长期以来,以河南大学中国陶瓷研究院、河南大学美术学院为核心的一批河大学人,紧密关注当代中原历史名窑现代转型实践和动态趋向,敏锐地倡导打造“中原陶瓷学”学科建设的学术构想,申报系列的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发表系列深具影响的学术成果,推动“中原陶瓷学”学术研究跨入“国家队”,成为当代中国陶瓷研究的一个学术高地。河南大学鼓励更多的河大学人走向历史田野,深入我国优秀传统历史文化深处,总结实践,凝练理论,反过来又指导实践,把学术研究书写在祖国大地上,加深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及其当代创造实践的挖掘、整理,推动中国传统历史文化资源的现代转型和可持续发展。今后河南大学双一流大学和学科建设中将进一步加强校地合作、产学研合作和交流,共同推进我国科研水平的提升和我校双一流高校建设,以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在服务于地方政治文经济、化发展的同时,“顶天立地”,创作具有中原特色、中国风格、世界前沿的标志性学术成果,打造具有中国风格的世界一流高校建设,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学派的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体系,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理论动力和学术支持。

河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院长展龙教授表示,即将过去的2020年是河南大学中国陶瓷史研究团队丰收的一年,一年来,以王洪伟为核心的学术团队先后获得教育部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2019年度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我们主持申报的《河南陶瓷通史》获批为2021年度河南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研究重大项目,为河南大学争了光,为河南陶瓷学术界争了光。也为将河南大学打造成为中国陶瓷研究学术高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借着王洪伟撰写出版的《钧窑铜系青蓝釉》荣获河南省社科一等奖的契机,我们在这里举办“钧窑铜系青蓝釉研讨会”暨“幽蓝绚丽——钧窑铜系青蓝釉艺术展”,旨在更直观形象地展现这一基于新时期中原历史名窑工艺美术创造实践成果,以期鼓励和推动更多河大学者深入我国文化历史传统深处,走向历史田野,加深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实践的发掘和整理。

扎根中原陶瓷田野,把学术研究写在中华大地上

钧窑原产地禹州市委副书记陈涛表示,近年来,作为为数不多的家乡学者,以王洪伟教授为核心的河南大学中国陶瓷研究团队扎根于禹州钧瓷产区,通过深入调查实践,发表了大量学术论文和专著,首创“钧窑学”理论体系,对禹州钧窑的发展产生了深刻而积极的影响,为当代禹州钧瓷文化产业融合发展、转型升级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持和动力源泉。“钧窑学”学科理论体系的提出、河南大学和禹州市校地合作也受到省委书记王国生的高度评价。他代表禹州市委市政府向长期以来对禹州钧瓷文化产业发展给予大力支持的河南大学领导和专家学者表示真挚的感谢。同时也热忱欢迎河南大学专家学者和艺术家走进禹州产区进行理论指导和陶瓷艺术创作,禹州将提供全方面的服务和支持,也真诚希望进一步加深与河南大学全方位、深层次的学术艺术合作和交流。

河南大学中国陶瓷研究院院长王洪伟表示,中国陶瓷研究不是花拳绣腿,不是书斋式的虚构或编造,需要我们扎根陶瓷历史田野,需要我们走向陶瓷作坊深处,“中国故事”就隐藏在作坊和窑场间。中国陶瓷学者的学术使命旨在将文字书写在中国大地上,不仅有责任努力向这个时代和世界讲述灿烂的中国陶瓷历史和文化传统,也有担当挖掘展现潜隐在我们身边的陶瓷文明创造;如此一来,才能恰如其分地向世界讲好“中国陶瓷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