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社会科学研究处
黄河文明中心“科研育人促进计划”实验班开展实践考察活动
2021年12月21日 16:18    肖嘉敏
汇报人:

12月9日下午,黄河文明中心“科研育人促进计划”实验班部分成员,在黄河文明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田志光教授及实验班班主任助理宋先杰老师的带领下,前往开封州桥遗址及开封博物馆开展实践考察活动。

实验班师生们首先来到位于今天开封市中山路与自由路交叉口南50米的州桥遗址考古现场,考古工地负责人伦凤军就州桥遗址的历史沿革、考古工作进展及未来规划等方面为大家进行了详细介绍。州桥遗址,又名汴州桥,始建于唐代建中年间(780—783年),后经五代、宋、金、元、明,开封城市中轴线跨越隋唐大运河的地标性建筑,也是大运河汴河段上一座重要的古桥梁。“州桥明月”曾是著名汴京八景之一,1642年州桥被黄河泛滥泥沙淤埋,1984年被偶然发现。2018年10月,在发掘各方面条件完善后,汴河遗址考古发掘工作正式启动。

伦凤军介绍,目前发掘出的是明代早期州桥的情况,青石桥面和东面的堤坝已部分揭露,并在东侧桥面上发掘出一座明代河神庙基址。“从目前揭露的情况来看,州桥呈两端宽,中间收窄的形状,南北跨度25.4米,宽近50米,收窄桥面就有近30米宽,规模很大。”伦凤军说,“明朝中后期河道萎缩,桥下不再通船,所以桥面上开始建造商铺、河神庙等建筑物。”此外,东面的桥堤上雕刻花纹图案与宋代《东京梦华录》中记载的有关纹饰相吻合,初步推断出为宋代所建堤岸。同时,在发掘的探方二中还发现有明清时期的灰坑、水井,金元时期的陶灶、房屋基址等,揭露出开封城内的汴河形态,展示了自明代早期至今汴河故道区域地层的发展演变序列。据介绍,下一步考古工作将逐步发掘西面的桥面主体和堤坝,并将其开发为公众考古研学示范基地。

考察第二站,师生们来到开封市博物馆,博物馆副馆长葛奇峰安排了专业讲解员进行接待和讲解。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大家依次参观了1号、2号及15号展厅,对开封自新石器时代至宋金时期的发展演变历史有了更加形象直观的了解。

在参观15号宋代科学技术展厅时,一座直达展厅天花板的巨型仪器吸引了师生们的注意。这座规模宏大的仪器名叫水运仪象台由北宋元祐年间苏颂和韩公廉共同设计,是一座上狭下宽的四方台形木结构建筑,高约12米,宽7米,上下分三层。上层为浑仪,中层浑象,下层为报时装置,成功地集天体观测、天象演示和报时功能于一体,且整个仪器完全由水力带动,展现出宋代在天文、物理等多方面的杰出成就。

本次考察活动师生们表现出极大热情,纷纷表示收获满满。2021届黄河学院本科生实验班班长郝晨曦表示,作为一名历史学专业的学生,相较于学习平常书本上记述详实的史料,这一次近距离参观考古发掘现场和历史文物更加能让她真实地感触历史,她将在以后的学习中将理论实习与实践结合起来,从而对本专业知识和中华历史文化拥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黄河文明中心“科研育人促进计划”实验班的创设,为积极响应国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目标,更好的落实“黄河文明传承弘扬”和“沿黄地区可持续发展”,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将本科生教育和培养融入到科研机构之中,目前已经进行到了第二届。本次考察活动促使同学们在实践中感悟开封历史文化的内涵,进一步增进对黄河文化的理解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开拓学术视野、培养科研兴趣,为传承黄河文明、弘扬中华文化,做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