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社会科学研究处
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 河大社科名家二十谈(七):夏商文明奠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基因
2022年11月24日 16:25    
汇报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3月22日考察武夷山朱熹园时讲道:“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要特别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2021年11月11日通过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公报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2022年10月16日,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显著的理论创新,写入了党的二十大新修订的党章。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各种场合以多种形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阐述和强调,号召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看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的清晰脉络,其中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

2020年9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我国古代历史还有许多未知领域,考古工作任重道远。比如,夏代史研究还存在大量空白,因缺乏足够的文字记载,通过考古发现来证实为信史就显得特别重要。”“在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伟大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这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长盛不衰的文化基因,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要结合新的实际发扬光大。”2022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之后首次出京考察的最后一站来到了安阳殷墟遗址,参观了殷墟博物馆和车马坑展厅。习近平总书记表示对殷墟向往已久,这次来是想更深地学习理解中华文明,并对商代甲骨文在将我国信史向上推进、汉字在维系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中的关键作用,给予高度评价。此外,习近平总书记还对偃师二里头遗址为代表的夏文化研究、殷墟遗址为代表的文化遗产保护做过多次重要批示,在多个场合强调过殷商文化和殷墟甲骨文,可见他对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高度重视,对处于中华文明早期发展关键阶段的“商文明”心系已久,将夏商文明放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突出位置。以偃师二里头、郑州商城、安阳殷墟等都城遗址代表的夏商文明,到底承载了哪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基因呢?

距今3800年前后,中原腹地的二里头文化崛起并开启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偃师二里头可以确定为夏王朝晚期都城遗址,其面积约300万平方米,10万平方米左右的宫城布局严整,包含东、西两组中轴线布局的四合院式宫室建筑。二里头夏都的网格状“里坊式”布局,坐北朝南、中轴对称、多进院落的四合院式宫室建筑布局及宫室制度,奠定了古代中国都城营造制度的基础,对商王朝及后世都城营造都有直接影响。二里头夏都创造的青铜容器铸造技术,发现的成组青铜礼器群,形成了基本的礼器组合和青铜礼器制度,为此后商周王朝继承并进一步发展,禹铸“九鼎”成为后世王朝深刻的历史文化记忆,“九鼎”成为中国古代王权的象征。二里头夏都代表的广域王权国家,是中华文明早期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其总结了此前一千多年的文明成就并创造出新的王朝文明,奠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基因,引领了中华文明发展的路向和特质。

郑州商城和偃师商城是两座同时并存的商王朝早期王都。郑州商城内城约300万平方米、外城不少于1000万平方米,是商王朝早期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王都,文化面貌呈现出四方来聚的多元风格。郑州商城继承了二里头夏都的核心政治与文化遗产,如都邑规划理念、宫室营造制度、建筑工程技术、礼仪器用制度、铜器铸造技术等,同时又以新的意识形态进行大范围文化整合与社会重组,汇聚了四面八方的人群和资源,营造了最早的“大邑商”,形成以郑州商城为中心的早期“商文明”时代。

安阳殷都是商王朝晚期王都,殷墟遗址发现数十万计的甲骨卜辞、五十多座宫殿宗庙建筑基址、众多祭祀场所和专门的大型王陵区域等遗存,实证了商王朝的历史是信史。商王朝晚期在总结此前数千年原始符号和早期文字的基础上,创造了成熟的甲骨文和金文,并成为传承至今的汉字的直接祖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个重要文化基因。安阳殷都的五十多座大型宫殿宗庙建筑规模宏大、布局严整、依次排列,沿袭夏王朝及商王朝早期都邑规划理念和宫室营造制度并进一步优化,体现了中国古代宫殿建筑“前朝后寝、左祖右社”的规划理念。殷墟遗址出土的大量青铜器,包括礼器、兵器、乐器、生活用具等,将青铜冶铸技术进一步发展创新,形成以青铜礼器与兵器为核心的青铜文明,其所承载的礼器制度和意识形态深深地影响了后世中国的文明特质,“礼仪之邦”成为中华文明的一个核心文化基因。

从偃师二里头夏都等遗址的考古发现和研究看,夏王朝晚期已经基本奠定了中华文明的特质和底色,历史文献也表明古人认为有一个始于夏王朝的主根主脉。商文明对夏文明的继承与发展,开启了中华文明主根主脉赓续相承的历史文化传统。夏商文明既是中华文明早期发展阶段的集大成者,也是中华文明主根主脉上最关键的阶段,成为中华文明长期传承的文化基因,具有承上启下的重大历史意义。中华文明连续绵延五千多年,最关键的是夏商文明连接的文明主根主脉连续不断。

河南大学考古学科和中国史学科建设过程中,一直把夏商文明研究作为重点打造的优势特色方向。引进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王巍和王震中两位夏商文明研究领域的大家,形成了20余人的研究团队,是研究夏商文明的学术重镇。学校建有黄河文化遗产实验室、生物考古实验室、科技考古实验室、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河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黄泛区考古与文物保护河南省虚拟仿真教学平台等实验教学平台,建有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夏文化协同创新中心、甲骨文与古代文明协同创新中心等研究平台,焦作李屯、新乡王门、禹州阎寨、修武李固、新郑高辛庄等考古实习基地都是围绕夏商文明开展田野工作的。我校培养的考古学博士生和硕士生的研究方向也以夏商文明研究居多。我校连续举办的五届夏文化研讨班在学界和行业产生了积极广泛的影响,将会继续办下去。

习近平总书记2022年5月27日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讲清楚中国是什么样的文明和什么样的国家,讲清楚中国人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展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人文底蕴,促使世界读懂中国、读懂中国人民、读懂中国共产党、读懂中华民族。”恰是夏商文明承载了古代中华文明的核心文化基因,奠定了中国人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历史文化基础,展现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人文底蕴。因此,认识夏商文明是读懂中国、读懂中国人民、读懂中国共产党、读懂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路径,我校在夏商文明研究的道路上将不断推出新成果、培育新人才。

作者简介

侯卫东,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夏商考古和城市考古,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郑州商城与王畿区域聚落考古研究”、“郑州商城与夏商之际社会变迁研究”、河南省社科规划项目“夏文化与中华文明主根主脉的形成”、“殷商文化起源及其兴衰研究”等课题,发表30余篇高水平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