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以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孜孜不倦地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宏图的擘画者。
毛泽东同志在中共七大所作的《论联合政府》报告中提出了现代化的目标,“中国工人阶级的任务是为着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而斗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伊始,党把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提上议事日程,于1952年底酝酿1953年正式提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指出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设定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党一开始就明确了工业化的社会主义性质。
现代化内容随社会主义建设的深入不断拓展。1953年开始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把优先发展重工业作为建设的中心环节。“一五”计划的实施,156个重点项目的布局和建设,奠定了国家工业化的坚实基础。1954年,毛泽东同志提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的社会主义化和机械化”的总任务,他在9月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开幕词中,向全国人民发出建设现代化国家的号召,“准备在几个五年计划之内,将我国这样一个经济上文化上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化程度的伟大国家”。周恩来同志在一届人大《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向全国人民提出“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任务。1956年八大通过的党章把“四个现代化”写进了总纲:“使中国具有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
从最初的“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到“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的社会主义化和机械化”,再到“使中国具有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内涵的结果。
“四个现代化”的提出,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新认识的结果。
1956年社会主义进入初级阶段后,党和国家赋予中国式现代化新的内容和目标。周恩来同志认为工业是包括交通运输业的,1957年8月,他就这一认识作了说明:工业是包括交通运输业在内的,交通运输业是要先行的,要全面安排。这样,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涵盖在现代工业之内。
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社会,科学技术的重要性愈加显现,毛泽东同志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内涵进行了新的思考,1957年2月27日,他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提出“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
社会主义建设的丰富实践使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科学技术的重大影响,把“科学文化现代化”表述为“科学技术现代化”。1963年1月29日,周恩来同志在上海提出:“我们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简称‘四个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强国,关键在于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
关于国防现代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毛泽东同志有清醒的认识。1959年12月至1960年2月,毛泽东同志研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第三版社会主义部分时,完整地提出了现代化的内容:“建设社会主义,原来要求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周恩来同志对国防现代化也有了新的思考,1959年12月24日,他在黑龙江省干部会议上指出,“使我们的国家更快地成为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科学文化和现代国防的社会主义强国”。1960年3月18日,毛泽东同志重申了四个现代化:“使我们可以建设我们国家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科学文化和现代化的国防。”
1964年12月21日,周恩来同志在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实现四个现代化,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1975年1月,周恩来在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重申“在本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目标。“四个现代化”成为动员和激励人民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
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擘画了现代化实施的步骤,将现代化理论设计和现代化实践完美结合起来。
在1964年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周恩来同志提出了实现现代化“两步走”的设想。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在1975年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他对两步走的设想细化了具体时间安排:第一步在1980年以前,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在本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现代化目标“三步走”战略:第一步,在八十年代翻一番,以1980年为基数,当时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只有二百五十美元,翻一番达到五百美元,第二步是到本世纪末,再翻一番,人均达到一千美元。实现这个目标意味着我们进入小康社会,把贫困的中国变成小康的中国。那是国民生产总值超过一万亿美元,虽然人均数还很低,但是国家的力量有很很大的增强。我们制定的目标更重要的还是第三步,在下世纪用三十年到五十年再翻两番,大体上达到人均四千美元。做到这一步,中国就达到中等发达的水平。
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1997年党的十五大上对“三步走”发展战略进一步细化:第一步,第一个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第二步,再经过10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建国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现代化的目标概括成“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到建党100年时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党的十八大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之际,规划了“两步走”战略: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的战略安排是分两步走: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综上所述,中国共产党不断赋予现代化新的内涵,拓展现代化的目标,设定现代化的步骤,使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站起来的天翻地覆变化,因此,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式现代化蓝图的擘画者。
作者简介:
赵金康,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华民国史、抗日战争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教学和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重点项目和重大项目;出版《南京国民政府法制理论设计及其运作研究》;在《中共党史研究》《抗日战争研究》等专业期刊发表学术论文。